类别: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:2025-09-25 浏览: 次
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身着运动服的亚裔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背着一个略显沉重的背包,里面除了厚重的法学课本,还装着一把保养良好的花剑,这位青年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法学院的新星。
费若秋的故事始于巴黎,2018年,当时22岁的他已经在法国击剑界小有名气,获得过全法大学生击剑锦标赛花剑个人亚军,并入选法国大学生代表队,然而就在运动生涯上升期,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暂别剑坛,赴美攻读法学学位。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哥大,为什么是法学。"费若秋在哥大法学院休息室接受我们专访时微笑着说道,"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竞技技巧,更是对规则、公平和正义的理解,这与我学习法律的初衷是一致的。"
从运动员到留学生的转变并非易事,费若秋坦言最初面临巨大挑战:"语言是第一道关卡,虽然我在法国生活时学过英语,但法律专业的术语和阅读量对任何人都是考验,第一个学期,我每天只能睡4-5小时。"
除了学业压力,他还需要适应美国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。"法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理论深度,而美国法学院则强调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,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花费了我相当长时间。"
运动员出身的费若秋展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。"击剑训练培养了我的纪律性和抗压能力,每当遇到困难时,我都会想起在剑道上那些反败为胜的时刻。"
尽管学业繁重,费若秋并没有完全放弃击剑,他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,很快成为队里的"秘密武器"。
俱乐部教练迈克尔·约翰逊告诉我们:"费若秋带来的不仅是技术,还有欧洲击剑的战术思维,他经常在训练后留下来帮助队友分析动作,这种无私的精神很难得。"
2024年春季,哥大击剑俱乐部在常春藤联盟比赛中获得团体亚军,创下近年最好成绩,费若秋在关键场次中击败了耶鲁大学的主力选手,为团队立下汗马功劳。
"平衡学业和击剑需要精确的时间管理。"费若秋分享道,"我制定了一份详细到每小时的计划表,严格遵循它,有时候需要在前往训练的地铁上阅读案例,或者在比赛间隙复习笔记,但这很值得,击剑是我释放学业压力的最佳方式。"
当被问及法学与击剑之间的关系时,费若秋眼中闪现出兴奋的光芒:"它们比表面看起来相似得多,击剑是在规则范围内寻找最优解,法律同样是在规则体系内寻求正义和解决方案,两者都需要策略性思维、快速反应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。"
他进一步解释道:"在法庭辩论中,有时我会想到击剑中的假动作和闪避;在分析案例时,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又类似于研究对手的比赛录像,这种跨领域的思维方式让我在两个领域都能获得独特视角。"
费若秋的法学教授爱德华·威尔逊证实了这一点:"费若秋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,他常常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法律问题,提出创新性见解,我相信这与他作为运动员的经历有关。"
拥有在中国成长、法国训练、美国求学的独特经历,费若秋成为了不同文化间的天然桥梁,他经常参与哥大亚洲学生协会的活动,分享自己的跨文化体验。
"每个国家的击剑风格都反映了其文化特点。"费若秋比较道,"法国击剑优雅而富有战术性,美国击剑更具攻击性和创新精神,中国击剑则越来越显示出技术精准和纪律性,这种多样性丰富了我对这项运动的理解。"
在法学院,费若秋特别关注跨国法律问题,尤其是体育法领域。"我希望将来能够帮助促进国际体育交流,特别是在中美欧之间,体育应该是连接人们的桥梁,而非隔阂。"
谈到未来,费若秋已经有了清晰规划,他将于2025年从哥大法学院毕业,目前正在考虑多个选择,包括加入专门从事体育法的律师事务所,或者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工作。
"长期来看,我希望能为推动击剑运动发展做出贡献,特别是在亚洲和北美之间搭建更多交流渠道。"费若秋说,"也许有一天,我还会回到剑道,但不是作为运动员,而是作为这项运动的推广者。"
他最后补充道:"很多人认为运动员转型有限,但我想证明运动经历是一种财富而非限制,击剑教给我的专注、纪律和战略思维,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资产。"
夕阳西下,费若秋背起背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训练场,在那里,他将从严谨的法学生变身为灵动的剑客,继续在两条截然不同却又相通的道路上追求卓越,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之旅,更是一场关于跨越边界、融合多元文化的生动实践。